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文

来源:写景作文 点击: 当前位置:民乐作文网 > 话题作文 > 写景作文 > 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文 手机阅读

【www.minle.cc - 话题作文】

篇一: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

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

[教学目标]

1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背诵课文。

2、感悟诗歌的内容,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,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。

3、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,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。

[教学重点]

感悟诗歌的内容,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。

[教学难点]

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。

[教学方法]

朗读 图文结合 感悟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

[教学过程]

一、导入新课

1、同学们,首先让我们共同听一首歌——《烟花三月》。“多情自古伤离别”,“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”,人间“生离死别”是一个永远写不完的题目,在中国诗坛上,送别诗一直是诗人的重要题材!

2、回忆所学过的送别诗——李白的《赠汪伦》。

师:接下来就让我们继续学习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——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(板书: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)。上一节课同学们已经进行了自学,下面我们来交流我们的自学成果。

出示自学问题:

a.请同学们观察图画,想象当时李白送孟浩然时的情景,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的内容。b.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。

二、小组交流

三、小组展示

预设:暮春三月,长江边烟雾迷蒙,繁花似锦,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践行。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,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,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。岸边杨柳依依,江上沙鸥点点,友人登上了船,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,消失在蓝天尽头,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,凝视着远方,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。这可真是: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,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,波涛万里长江水送好友下扬州啊!

过渡:白帆远去,诗人仍久久伫立在岸边,翘首东望,望向友人消失的方向,这些细微的动作无一不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。诗人又是怎样通过短短的四句诗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呢。

2、朗读古诗,读中感悟

体会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。 (板书:依依惜别)

3、进行说话练习,升华情感

过渡:同学们,面对眼前的此情此景,你能想到些什么呢?孟浩

然坐着小船,顺江东去了,李白伫立在江边,心情久久不能平静,他曾经与孟浩然交往的情景历历在目,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,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,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……那是多么快乐难忘的时光啊!可如今,白帆远去,江水东流,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,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,再也不能一起

________……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被这无情的“孤帆远影”带走了。

4、朗读全诗,加深感悟

过渡:帆影已经消失了······诗人还在翘首相望。似乎要把自己对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托付江水,陪伴行舟,将友人送到目的地。此时此刻,李白的心中在默念些什么呢?

5、有感情朗读全诗(自由练读、指名读、齐读)

四、课外拓展

1、师:同学们,你们知道吗?在茫茫的诗海中,还有很多有关于送别诗的名句都流传至今,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畅游在送别诗的海洋中吧。

2、师:短短的几行诗却能容纳下诗人如此浓厚的情谊,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对我国的古诗有了浓厚的兴趣,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唐朝,唐诗数量多达五万首,其中精品无数。《唐诗三百首》就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精选集,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读一读。

五、小练笔

人间最美是真情,同学们,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、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,你有什么感受呢?能否以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写?

板书设计:

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

李白 依依惜别 孟浩然

篇二: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

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

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

王彦华

目标确定的依据

1、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

(1) 诵读优秀诗文,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,展开想象,领悟诗歌大意。 (2)能联系上下文,理解词句的意思,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,背诵优美的篇或段。 2、教材分析:

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是千古传颂、脍炙人口的送别诗,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。诗的前两行叙事,后两行写景。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,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,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。 3、学情分析

四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,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,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,但知识面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,在语言感悟方面深度不够,语感一般。

教学目标:

1、通过预习和查字典,正确读写“孟、浩、陵”三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要求会写的生字组成的词语。

2、通过正确、流利、感情朗诗歌,感悟诗歌的内容,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,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,背诵诗歌。

3、通过学习诗歌,激发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,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。 评价任务

1、听写要求会写的生字组成的词语。

2、能想象诗歌的的情景,领悟古诗大意,有感情地朗诗歌,背诵诗歌。 3、能养成主动阅读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。

附板书设计 :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

黄鹤楼

烟花 依依惜别 借景抒情 孤帆 长江

篇三: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

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教学设计

大龙乡中心小学 黄沙仁

【教学目标】

1.学会本课生字新词

2.理解诗句意思,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,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

3.有感情地诵读古诗,并背诵。

4.通过拓展学习其他的送别诗,了解古人送别的方式

【教学重点】

1、准确理解诗意,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。

2、体会诗中情,读出诗中情。

{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文}.

【教学难点】

1、体会“西辞”“烟花”的意思。

2、体会诗中情,读出诗中情。

【教学过程】

一、谈话导入

1、同学们,你们知道吗,人与人之间相处,离不开一个字,是什么?(爱)爱是明媚的阳光,给人以温暖;爱是盛开的鲜花,给人以芳香;爱是潺潺的溪流,滋润万物的成长;爱是熊熊的火炬,点燃生命的希望。爱是理解,是宽容,还是力量。我们今天就步入“人间真情”这一单元的学习。体会人与人相互关爱,生命才更有意义,人生才更幸福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就充分体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。

2、在古代,交通很不方便,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,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,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。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。(板:送别诗)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?(《赠汪伦》,生齐背)

3、今天,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。板题并指导“陵”的书写。

4、读题

二、理解课题

1、引导学生理解诗题:

①师: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?(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。) ②关键字:“之”的意思是去、往;

③题目为我们交代了送别的地点。介绍黄鹤楼(图片)

补充:湖北的黄鹤楼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,它与江西的滕王阁、湖南的岳

阳楼被称为三大名楼。

④再读诗题

三、通读古诗,理解诗意

简介背景资料:话说,李白年青的时候风流潇洒,挎一把宝剑、带一个洒壶离家出走,云游天下,路过湖北湘阳的时候,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,这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12岁,但年龄的差异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。他们一见而故,相见恨晚,整天在一起游山玩水,饮酒作诗,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。他在诗中写道“吾爱孟夫子,风流天下闻”。有一年春天,孟浩然要到扬州做事,这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,对于朝夕相对的好朋友来说,真是难舍难分呀!

1、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,心情如何呢?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,注意读准字音,看清字形,把诗句读通读顺。

2、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。

(1) 随机纠正字音。

(2) 怎样才把这首诗的节奏美读出来呢?请同学们再听录音朗读,注意听清楚诗是怎样停顿的。

(3) 出示节奏

(4) 齐读

(5) 谁来读一读?

(6)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,并结合下面的注释,看看自己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?

可以先跟同桌交流,看能不能解决。 3、理解“西辞”。

因为黄鹤楼在西,扬州在东,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,告辞 时自然要面向西,故而说是“西辞”。

“广陵”是今天的江苏扬州;其实诗句里面已经告诉我们了。

既然是之广陵,又说是下扬州,看样子这个广陵就是扬州,“下”是顺流而下。

4、理解“烟花”。(理解烟花的古今异义。)师:哦,离开了西边的黄鹤楼道别了。没错,此时的孟浩然就要沿长江自西向东顺流而下。所以诗中还说道烟花三月下扬州。说到烟花,我们现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里,还经常放,见过吗?

生:见过,那是烟花爆竹,这里是指“花太多,太繁茂了。”

师:我们从注释当中也看到了。花太多,太繁茂了。此时的长江两岸,那正是阳春三月,草长莺飞,百花盛开,春意盎然,使我们感到千里莺啼绿映红。师:就

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,可是好友孟浩然却要离开诗人远去扬州,这怎么不令人惆怅呢?来,带着你的惆怅读一读这两句!{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文}.

生读

师:烟花三月的美景,李白此时有心情赏景吗?为什么?

四、品读古诗,感悟情感。

(一)通过“孤帆远影碧空尽”体会离情

1、师:故人,老朋友走了,谁都会感到不舍。诗歌最美的在于它的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现在大家再认真读读,看看诗的后两句都描写了哪些景物?

2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:

孤帆 碧空 长江

3、“孤帆”也就是——(孤单单的一条小船)

4、此时此刻,你的脑海里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呢?(孩子们,古时的长江可以说是“千帆驶过”,可是在李白的眼中,却只有那一艘船,孤帆远影,李白为什么只见“孤帆”?

5、师:他的眼中,他的心中,只有——孟浩然(板书:目光送 )是啊,过尽千帆皆不见,一心只有孟浩然。此时此刻,诗人看不到烟花三月美如画,看到的只有这——;看不到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船,看到的只有那——,他的心都跟着——(板书:心相随 )。这句意思?

6、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“孤帆”,从这个“孤“字,你读出了什么?

7、这小小的一个“孤”字,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,让我们再来读

(二)通过“唯见长江天际流”,理解深情。

1、师:那孤帆远影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,可李白却仍然久久地伫立着,伫立着,谁能读一读最后一句话?(指名读)

2、李白可能在想什么?(再也没有人与我„„再也没有人„„再也„„) 师:从孤帆离开,由近到远李白在看,远到消失,李白在看,后来一直在看,从中你感受到什么?板书(依依惜别)

3、小结:这首送别诗发生在-----,-----在-----送-----到遥远的-----表达了诗人对友人-------之情。(烟花三月 李白 黄鹤楼 孟浩然 扬州 依依惜别)

黄鹤楼这一别,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,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。时隔一年,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,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。出示:

《江下行》

李白

去年下扬州,江送黄鹤楼。

眼望帆去远,心逐江水流。

让我们一起读一读。帆去远,心相随!多么的情深意长(板书)呀!

4、指名读全诗

5、齐读全诗

五、朗读并背诵古诗。

(1)李白在默默地看着好朋友孟浩然离去,诗句在心中喷涌而出,一起读。

(2)人生离别多,多少年以后,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,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。(齐读)

(3)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,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---李白和孟浩然。你一定会想起这一首诗-----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。

(4)练习背诵

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,把这千古佳句永远留在心中,好吗?那赶快背下来吧!

(5)现在,让我们一起来背背。

六、拓展

古人在离别时,留下许多名句(课件)

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

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

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

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

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

七、借助诗境,训练说写引导: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、兄长、朋友,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,学业上相互帮助,情投意合,感情深厚,此刻分别,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,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,同学们想象一下,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?

同学们,和你们每天朝夕相处的同学终有一天也会分离,友谊之爱就在身边,让我们现在学会感恩、学会珍惜。在纸上写两三句你想对好朋友说的话

八、作业练习:

1.背诵并默写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。

2.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,体会诗人的感情。

板书设计:

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

【唐】李白{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文}.

孤帆碧空 长江

目光送,心相随

依依惜别

情深意长

篇四: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

<<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>>教案设计

教学目标

1、认识5个生字。

2、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古诗,背诵并会默写。

3、感悟诗歌内容,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,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。

4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,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。

教学重难点

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,走进诗句的意境,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。

教学准备

学生:搜集相关的人物、地点的资料,读熟诗句。

教学活动

一、启:长亭送别越千年

1、课前播放李叔同的歌曲《送别》,设置情景(背景音乐)

2、这是一首离别词,这首词写出了古人离别时的一些风俗习惯,谁来说说?(长亭饮酒、古道相送、折柳赠别)

3、古人把离别当成一件大事来对待,为什么古人会如此重视离别?

(对古人来说,离别不仅只是普通的分别,这离别是诀别,是生离死别。)

二、承:李白独看孤帆远影

1、齐读课题。你从题目中读出了那些信息?

2、出示黄鹤楼图片,生汇报搜集到的课外知识,师相机补充材料。

3、打开课本,自由朗读这首诗,读通读顺。

4、指名读诗,纠正字音节奏重音。

5、师生配合读诗,生感受意境。

6、自读古诗,小组交流诗中有哪些景物?

7、生一边汇报答案,一边在黑板上贴出相关图片,明确送别的时间、地点、人

物、事件、目的地。

8、想象“烟花三月”的情景,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?

9、课件显示烟花三月的图片,梳理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,体会与本诗情感的不

同。

10、依次理解“西辞”“下”“孤”“唯”“尽”字的含义。

11、再读古诗,读出情感。

三、转:离别时分难相舍

1、讲述自己离别的感受。

2、出示古人描写离别的诗句,朗读感受诗中的离情别意。

3、离别总是和哪种心情交织在一起?再一次走进李白和孟浩然,再来感受他们

两的离愁别绪。

四、合:依依惜别情满天

1、师诵诗句,送别李白孟浩然;领生诵诗,送别这对友人。

2、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,播放古诗吟唱音乐,欣赏书法。

一、启:长亭送别越千年

师:现代著名的音乐家、教育家李叔同写过一首歌,歌名叫《送别》,听过这首

歌吗?好听吗?喜欢听吗?(背景音乐)

师:老师也喜欢,这是一首经典的歌曲,我估计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听过。这首歌

不但曲谱得好听,而且词也写得特别棒。

生:(朗读歌词)

师:好听,不但声音好听,读的感觉更好听!这是一首离别词,这首词写出了古

人离别时的一些风俗习惯,谁来说说?(板书:长亭饮酒、古道相送、折柳赠别) 师:朋友即将分离之时,在长亭一起聚餐饮酒。

师:古人会折柳相赠。为什么折的是柳条?

师:“柳”、“留”谐音,折柳相送,就是希望对放留下来不要走。

师:古人送别亲朋好友,先要在长亭设宴饯行,接着要十里送行,折柳赠别,最

后还不忘夕阳挥手告别。古人送别容易吗?简单吗?可以看出,古人把离别当成

一件大事来对待,为什么古人会如此重视离别?

生:交通不便

师:古人最快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是什么?

生:马车或者马

师:是不是所有的人家都用得起马或马车?

师:所以,大多数古人出远门,只能靠双腿双脚翻山越岭,走完一条又一条道路。 靠步行,人一天最多能走行多远的路?四、唔十公里就了不起了。

师:这样算来,如果要到千里之外,得走多少天?

师:途中他们还会碰到风雨天气,累了也需要时不时地休整,需要花时间吗?{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文}.

师:这样走走停停,没有一年半载看来是到不了目的地。所以,古人进京赶考或

出去做官,总得提前一两年的时间,等到他们衣锦还乡、荣归故里的时候,一个

来回就耗掉了两、三年甚至四、五年的光阴,你们说,他们要不要重视离别?

师:除了刚才说的,还有没有其他原因让古人如此重视离别,谁来说说?我们不

妨想想,古人在路途中会碰到什么样的凶险?(有生命危险吗?)

生:出门的人也许会在途中遭遇各种凶险:山洪暴发、猛兽袭击、强盗打劫等等。 师:所以,对古人来说,离别不仅仅只是普通的分别,这离别是诀别,是生离死

别。(板书:诀别、生离死别)正是因为这些原因,离别成了古人生活中的一件

大事。来,带着这种理解,老师请一位同学清唱一下这首歌。

生:(跟着轻轻唱)

活动2【讲授】二、承:李白独看孤帆远影 二、承:李白独看孤帆远影

师: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一首和离别有关的诗歌。看到大屏幕,齐读课题。这首诗

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?

(大屏幕出示2)

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

唐 李白

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

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。

师:打开课本,自由朗读这首诗,反复读,读反复。把这首诗读清爽、读顺口,明白吗?

生:(自由反复朗读诗歌)

师:好的,停下。抬头,挺胸,看大屏幕,谁来读一读这首诗?好的,你请? 生:(朗读全诗)

师:读得好!字字有落实。谁再来读一读,不但读得字字落实,而且读出古诗特

有的那种味道。

生:(朗读全诗)

师:送你四个字,抑扬顿挫。味道读出来了。来!我们一起读!怎么读呢?注意

听清楚要求,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,后三个字王老师来读,明白吗?好,准备。题目和作者我来读。把头抬起来,挺胸,深深地吸上一口气。

师生:(合作朗读完全诗)

师:这样读会吗?现在,我们反过来,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老师读,你们读后三字。明白吗?

师生:(再次合作朗读全诗)

师:好极了!我们把整首诗连在一起,王老师读题目和作者,你们读整首诗,好吗?注意那个味道,那个节奏,那个韵律。准备,再吸一口气。

生:(齐读诗歌)

师:下面我们走进这首诗,找找哪些景物和送别有关?

生:黄鹤楼(板画)

师:老师想请一个同学画一画黄鹤楼,画在黑板的这个地方,东南西北,画在哪边合适?不要着急,我们从诗中的第一句找答案。

师:故人是什么意思?

生:老朋友孟浩然。

师:西辞呢?看来,黄鹤楼要画在西面。谁来画?(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,在烟雾迷漫、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。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,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。)

师:还有哪些景物和送别有关?

生:烟花

师:烟花是什么意思?这个词比较难理解。烟是什么意思,花又是什么意思?举手的同学不多,看来是比较难,来,我们看两张图。看到烟,看到花了吗?(出示烟雾弥漫、繁花似锦图课件3)

生:繁花似锦,烟雾迷漫。

师:烟花是繁花似锦,烟雾迷漫的意思。那烟花三月呢?三月是什么季节? 生:烟花三月是说繁花似锦,烟雾迷漫的春天。

师:想不想看烟花三月的美景?(课件出示4)

师:还有什么景物跟送别有关系?

生:孤帆

师:谁来画孤帆?

篇五: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

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

教学目标:

1、学会三个生字“孟、帆、唯”

2、朗读课文,背诵课文,默写《赠汪伦》。

3、了解古诗大意,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,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。 教学重点:

理解古诗大意,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。

教学难点:

体会诗人的情感。

教学环节:

一、 激趣导入: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,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。以此激发学生学习、积累古诗的兴趣,并导入新课。

二、 授新:

1、出示《赠汪伦》,指读,初步感知诗的内容。

2、自己练读,注意把字音读准,把诗句读通顺。

3、指读、反馈。全班齐读。

4、自读自悟、小组讨论交流诗意。(学生先回忆归纳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:结合课文注释、查字典、结合插图、查阅背景资料等。)

5、大组汇报诗意,其他人补充纠正。师相机点拨引导,理解诗意;并贯穿朗读指导,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。

6、练习有感情朗读,感受诗意、想象画面、体会情感。

7、指读反馈。

8、指导、练习背诵;默写。

9、出示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,用刚才的学法,小组内自学。师巡视指导。发挥学生的主体自主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。

10、大组汇报。

三、 拓展:交流积累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,如《别董大》,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。

篇六: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

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

一、教材简析

(一)教材简析

这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主题单元——“人间真情”中的一篇课文。它是一篇“文包诗”体裁的课文,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这首诗的创作情境。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,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,图文对照,情景同现,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。

(二)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,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,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;走进故事,走进古诗,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。

(三)设计理念

1.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,由易到难,螺旋上升,通过“读词”——“ 读句”——“ 读段”的教学,为理解诗意,体会情感这一“内核”这一教学目标服务。

2.以读为主,以诗为主,图文对照,适当拓展。{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文}.

3.按照“找——划——读——想——说”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。

二、教学目标

1.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背诵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。

2.通过图文对照阅读,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,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。

三、教学准备

(一)学生准备:

1.学生通过查阅字典,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。

2.自由读文章2——3遍,能读准字音,读通句子。 (二)教师准备: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,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,学生对李、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。

(三)教具学具准备

{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文}.

1.多媒体课件

四、教学过程

(一)简介背景,引出课文题目。

1.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《静夜思》、《春晓》。 《静夜思》: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 《春 晓》: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,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。

2.师评: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,至今还是脍炙人口、妇孺皆知。了解它们的作者吗?

3.板书李白,孟浩然,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。

(1)李白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被称为“诗仙”。其诗豪放飘逸,想象丰富,语言流转自然,音律和谐多变,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,与杜甫并称“李杜”,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。

(2)孟浩然, 唐代诗人,湖北襄阳人,他和王维友谊深厚,史称“王孟”。他洁身自好,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,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。李白称赞他"红颜弃轩冕,白首卧松云",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。

(3)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,挎一把宝剑,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,离家出走,云游

本文来源:https://www.minle.cc/huati/805504.html

写景作文推荐文章

写景作文热门文章